寄宿校园
正规指导
全科学习
封闭管理
18039506087

关注微信,及时了解高考资讯

高中二轮复习怎样进行?这些方法用对,事半功倍!

浏览:499

高中二轮复习怎样进行?这些方法用对,事半功倍!


  二轮复习将持续两个多月,复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考的成绩,让人不禁感叹,成也二轮,败也二轮!


  很多同学表示:虽然一轮复习知识点都过了一遍,但是做题时,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是不行,做题的速度与准确率还是不高。所以,此时的二轮复习显得尤为关键。如果说一轮复习是让大家回归课本、夯实基础,那二轮复习则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,不仅要啃透课本,更要吃透真题、统揽全局。


  二轮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,那么在二轮复习里需要注重哪方面呢,下面来看看吧!


  2021年高考科目考试时间


  6月7日


  9:00至11:30语文


  15:00至17:00数学


  6月8日


  9:00至11:30文科综合/理科综合


  15:00至17:00外语


  二轮复习重点


  从复习节奏上来看,高考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,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,重点在于:如何把建立起来的知识网络更系统化、条理化,最终灵活运用学科内的知识去解题。


  严格来说,这两个多月的时间,是考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。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将成为学生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,高考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,并形成初步格局。


  二轮复习目标


  对二轮复习,不能简单地定义为“第二次复习”,而是应该从一轮复习的“细看教材”转入到对重点知识点的复习,对各重点、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。二轮的关键,在于提高解题速度,掌握解题套路。


  二轮复习过程中,将会把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,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。在此阶段,需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,把握解题方法,初步形成应试技巧。


  四个建议


  1 自主构建知识体


 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,将它们进行串连组合,形成体系结构。之后解题时,遇到模糊不清、难以区分、容易混淆、缺失漏掉的知识点时,及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进行填补,逐步梳理完整。


  最后以点带面,形成自己深入理解的条理化知识框架。这样在做题需要运用时,就能准确、及时地提取出知识点,解题得分。


  2 紧跟老师教学节奏


  二轮复习时,要处理好自主复习与课堂复习的关系。不要盲目沉浸在封闭复习中,课堂上要认真听讲,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,争取将内容当堂消化。


  带高三的老师通常经验丰富,他们的教学计划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,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多听多问,就能基本上掌握高考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。


  3 训练解题思路


  很多题型都有可以归类挖掘共性,考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找到背后知识点,再依次寻找做题切入点、形成解答思路,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一类题的百变考法,立于不败之地。


  二轮复习中,考生们的每一次做题都是练兵,训练和调整自己的解题思路。做对了,要归纳、总结、提炼,形成解决此类型题目的“套路”;做错了,切莫丧失信心,答案和讲解之后,还要找出存在不足的知识点,加强巩固。


  4 把握时间,规范书写


  复习中,要利用做题、考试、练习的每一次机会,加强对时间的把握。严格按照高考时间限制答题时间,养成合理的答题节奏,在速度中提高正确率。


  同时,书写工整、表达规范也很重要。有人因为书写太差、卷面混乱,阅卷者难以识别,白白丢分;有人因为表达不准确、用词不到位、公式不严谨,导致丢分。


  如何制定二轮复习计划?


  超过50%的人在每年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新计划,却只有8%的人最后完成自己的目标。如何避免“学习计划”在2月份的时候制定,3月份的时候忘记,4月份的时候彻底放弃?所以,你需要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计划表。


  1 回归课本,梳理知识


 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:


  1.基础知识点梳理:概念、原理、规律(包括法则)、专业术语、数字、符号、过程或步骤的陈述。


  2.浏览课本辅助学习资料:“小资料”“课外读”等。


  3.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,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,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,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、实验设计、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。


  2 回顾试题,查漏补缺


  1.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,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。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,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,一定要摸清摸透,避免不必要的失分。


  2.建议利用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专题的复习。要有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,以把握命题方向,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,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。


  3 潜心研究高考试题


  对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研究,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。怎么研究?


  1.做: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,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,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“度”,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、难、怪;


  2.比:对各年全国卷比较,对全国各地卷比较,从中找差别、找共性、找联系,这样,复习的目标更明确,复习的思想更开阔;


  3.找: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,找趋势、找方向、找规律,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、难点、热点,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。


  这里面还要穿插如何做选择题、填空题、解答题,进行专项训练,学会“秒杀”客观题,规范解答主观题。


  4 规范答题,保证时间


 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,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。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,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,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,但表达的不准确、不到位,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。


  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,不能只看,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,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,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。


  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,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,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。


  5 协调好考试与试题的关系


  复习阶段,各种各样的测验、考试将比较频繁。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,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自己会做而未得的分,丢分的原因是什么。


  应该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、解题的习惯,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。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,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,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。


  6 调节应试心态


  在复习中要实现巨大的跨越,就要学会培养良好的心态,心态决定命运。平时多与家长、老师、同学交流,与他人友好相处,相信自己,笑口常开,这些对保持好的备考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
  很多同学总会下意识地将测验或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、近期的复习效果乃至将来的高考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挂起钩来,一旦成绩有所起伏,便对自己产生怀疑,增添许多心理压力。


  其实所学的知识与能力,并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有多大的提高与下降,一次两次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,要对自己有信心,应学会调整心态。


  二轮复习更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


  在二轮复习中,不仅要做好日常练习,更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!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有部分时事热点,考生们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相关内容,比如现在正在召开的两会或者常看新闻联播,争取不漏掉其中的考点!


  1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


  2月17日晚,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揭晓,这些名字你或许早有耳闻,也可能从没听过,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域,做出的成绩、坚持的理想信念,却是一样的触动人心!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,都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和鼓舞。对于高中生来说,这些人不仅有榜样意义,其事更是高考考场的绝佳作文素材,用上100%加分!


  以张桂梅为例:


  【事迹】


  2002年,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,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,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。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,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。


  经多方努力,2008年,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,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,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。建校12年来,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,在各行各业做贡献。


  【颁奖词】烂漫的山花中,我们发现你,自然击你以风雪,你报之以歌唱,命运置你于危崖,你馈人间以芬芳,不惧碾作尘,无意苦争春,以怒放的生命,向世界表达倔强,你是崖畔的桂,雪中的梅。


  【鉴赏】巧妙化用诗句,一语双关,感人至深。


  【适用话题】奉献、教书育人、执着


  【如何巧用感动中国人物写高分作文?】


  储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,丰满我们的作文;熟记颁奖辞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。


  记住每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,深度挖掘,升华出独特认知,可储备为高考绝佳的素材。经典感人的事迹可以作为新颖而典型的事实论据用在正文主体部分,已经被大家遗忘成为历史的适当展开详写,耳熟能详的适合三到五个人物略写、铺排一起来展示。


  那些颁奖辞都出自名师大家之手,语言凝练精美,内容高度概括,思想深刻富有内涵,若能运用好,必能为文章增色不少!语言精练的颁奖辞可以用在题目、题记或开头、正文衔接、结尾等处。


  2 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


  扶贫,无疑是这几年最重要的时政热词之一。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中国人们在2020年,对脱贫致富,奔小康充满期待。


  而所谓“精准扶贫”,是粗放扶贫的对称,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、不同贫困农户状况,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、精确帮扶、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。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中央提出扶贫开发“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”,“精准扶贫”成为热词。


  素材关键词:脱贫攻坚、精准扶贫、扶志扶智、不忘初心、民心民生、深化改革、创新思维、真抓实干、标本兼治、杜绝形式主义。


  【5个重要论断(人民日报、党报评论君)】


  1一个奇迹


  【论断】“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,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”。


  【解读】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力度最强、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,脱贫攻坚力度之大、规模之广、影响之深,前所未有。对此,不少外国学者认为,“从全球背景来看,中国减贫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巨大价值”“中国政府是将减贫事业作为其使命和责任来对待和解决的,中国的减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”。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,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,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历史责任、中国政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、中国人民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担当开拓。


  2一段历史


  【论断】“一部中国史,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”。


  【解读】“摆脱贫困,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,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。”从中国梦着眼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入手,摆脱贫困的历史展开了中国人民逐梦、筑梦、圆梦的历史。一条摆脱贫困的历史线,描摹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,回应了“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、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”。这样一条摆脱贫困的时间线,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改变的奋斗,回应了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初心使命。


  3一个理论


  【论断】“立足我国国情,把握减贫规律,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,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、工作体系、制度体系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,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”。


  【解读】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,减贫理论也是研究前沿。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减贫理论,如“不平等、收入和贫困”“贸易与贫困”“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减贫能力的影响”“现金转移支付、减贫与妇女赋权”,等等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,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,这与一系列政策体系、工作体系、制度体系息息相关。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,既是取得脱贫攻坚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所在,也是为全球减贫贡献的中国智慧所系。


  4一种精神


  【论断】“上下同心、尽锐出战、精准务实、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、不负人民”的脱贫攻坚精神。


  【解读】源于历史、植根时代的伟大精神,始终蕴含着现实意义。脱贫攻坚精神,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、中国人民意志品质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,是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,是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,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。


  5一个起点


  【论断】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”。


  【解读】摆脱贫困,难;巩固脱贫成果,更是不易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这个起点,擦亮着奋斗的底色,凝聚着迈向更好生活的力量。应该说,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“逗号”,我们用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写下了人类减贫史上的“叹号”。展望未来,为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,我们要继续永不懈怠、一往无前,开创新的伟大奇迹。